http://www.sendspace.com/file/e3aqk1




莊子『喪妻而歌』的生死觀與現代人對死亡的想法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關卡,但這世上有許多人想要長生不老。因為他們懼怕死亡,無法面對死亡,對死亡充滿了恐懼,甚至派人遠渡重洋去求長生不老藥想要飛升成仙。但是到頭來卻還是無法逃脫出這人生的最後一步。
 
  有這麼多人視死亡為毒蛇猛獸,但有個人遇上死亡卻歌舞足蹈。他就是莊子。
 
  《莊子》至樂篇云:「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距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意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從莊子的至樂篇可以發現,其實當他的妻子去世時,他也是感到悲痛不已。但是,莊子在了解到這種死亡是一種自然的循環的道理便停止悲傷。這種想法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道家追求天道自然、萬物一體,所以他們認為死亡就像四季輪替一樣,是一種不變的真理。而順應天命自然就是他們的處事態度。所以莊子的這番「鼓盆而歌」的舉動自然合理。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
 
  這段話除了可以看出道家對於人本自然的理念之外,還可以從中發現: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實體、是虛無的,所以才可以從無生命、無形體、無氣息變成有生命、有形體、有氣息,最後再歸於無。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這種想法很類似佛教的『無一物』。一如《佛學大辭典》對於無一物的解釋:「謂宇宙萬象系由我人之妄想分別而起,本來即無任何一物可執著。一切諸法皆空,僅由於相依相存之關係而存在。於彼此不斷變化之關係中,並無獨自存在之主體,故無任何一物可執著,亦毋須執著任何物。」
 
  但是莊子和佛家思想不同的是,佛家講求的重點是「空」,而莊子則是「自然」。因為講求自然才會有因喪妻而歌舞的舉動─他這是為了妻子順應自然法則而高興。如果換做是佛家就會不動聲色,因為萬物皆空,自然就不會有七情六慾,頂多流露出來的是佛家的憐憫。而莊子表現出來的便自然就是一股超然、灑脫的態度。從上與佛家的比較可以得知,道家的根本思想就是「自然之性」也就是「道法自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是說,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為甚麼道是效法自然呢?由於道是一種不變的真理,它不用去效法自然,因為它就是自然。所以順應道就是順應天理,順應天理就是順應自然。而自然是一種循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一如生與死。所以道效法自然的意思就是順應自然,順乎一切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又再一次的說明莊子的生死觀合乎道合乎自然。在基督教的世界裡有一句話:「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1」這句話不也反映出生既是死,死既是生的觀念。
 
  相對於現代人對於死亡的態度,莊子的想法是另一種角度的省思。在稍久之前的年代,沒有人會去推銷靈骨塔或是死亡規劃書,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前人人避之不及的話題成了新興工業。甚至有許多開辦「死亡教育」的學程,讓人了解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因為正視它可以讓自己更加完善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像這種提倡了解死亡對人生的重要性的想法,雖然以前也不是沒有,但是在近代卻被廣泛的討論。
 
  如果我們可以向莊子一樣是死亡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我們就可以以一種很正面的心態去面對死亡。因為生死是一體的,我們正視死亡就是正視生命的延續。我們不必等到病體纏身時才發現尚未準備好迎接死亡,我們可以做更多更齊全的準備去面對它。
 
  對於生死問題,也許大多數人還無法做到像是莊子一樣豁達的態度,但是莊子達觀的態度可以做為現代人在探討死亡關係時的另一種詮釋。
 
 
*1摘自:張崑將《死亡的思考:傳統與現代之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roline 的頭像
    Caroline

    Carolie的靜謐時光:心靈成長與生活點滴

    Caro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